PAS 2060认证要求企业对标的物的碳足迹进行全面量化,确保温室气体排放的计算准确、一致且可再现。
1.明确界定标的物及其边界
标的物界定:企业需明确碳中和声明所涉及的标的物,包括其固有特性及所有相关活动。
边界一致性:标的物的界定需在方法论各阶段保持一致,若标的物发生实质改变,需基于新界定重新开始程序。
2.数据使用原则
优先使用初级活动数据:除非不可行且有权威次级数据源,否则应优先使用初级活动数据。
最小化不确定性:方法论需使不确定性最小化,结果需准确、一致、可再现。
排放因子选择:计算温室气体排放时,优先使用国家公布的排放因子,其次为国际或行业指南。
非CO₂温室气体转换:非CO₂温室气体需按IPCC或国家公布的100年全球变暖潜能指数转换为CO₂e。
3.排放范围
范围1和范围2排放:碳足迹计算需100%纳入标的物相关的范围1(直接排放)和范围2(间接排放)。
范围3排放:需避免低估范围3排放,估计值超过碳足迹总量1%的排放源应考虑,除非技术不可行或不符合成本效益。
4.碳足迹量化要求
量化覆盖范围:量化的碳足迹至少应覆盖标的物95%的排放量。
单一排放源占比:若某排放源贡献超过50%的总排放量,95%的限额适用于其余排放源。
排除决策:任何排除及其原因都应形成文件。
5.文件记录
记录内容:企业需编制文件,包括采用的标准和方法论、选择方法论的理由、确认方法论应用的一致性、排除范围3排放的详情和理由、界定边界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。
减排记录:需记录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实际手段、实际减排量、减排量与碳管理计划中的预测是否一致等信息。
6.碳足迹管理计划
制定计划:企业需制定并文件化碳足迹管理计划,包括碳中和承诺、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表、温室气体减排目标、减排方法和抵消策略。
定期更新:若持续维持碳中和,企业应至少每隔12个月更新一次碳足迹管理计划。
通过满足上述要求,企业可以确保其碳足迹计算的准确性和完整性,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,并通过PAS 2060认证向利益相关方证明其碳中和声明的真实性。